趙介亭-綠豆爸:要孩子聽話之前,請先好好聽孩子說話
「為什麼孩子不聽我的話?」講座後有父母來問我。
我問父母:「為什麼孩子要聽你的話?」
父母說:「我是為他好呀!他的行為就不該如此嘛!我給他建議,希望他少跌一些跤呀!這是我的關心耶!」
我微笑點頭著,父母似乎覺得我沒有支持他們的論點,其實我是理解的。
父母著急了,問我:「難道我就不能說嗎?就不能關心他嗎?就不能給他建議嗎?」
「當然可以說、可以關心、也可以給他建議」,我回答,「但是⋯⋯」,父母張大的雙眼,他們知道「但是」的後面是關鍵。
「但是,你有好好聽孩子說話嗎?」我問父母。
「呃⋯⋯當然有啊!他就說他今天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呀!我都有在聽」,父母回答。
「那你知道孩子面對這些事情的『感受』嗎?」我再提問。
「喔?⋯⋯他沒有特別說耶,我也沒有特別問。」父母很誠實。
「嗯,我可以理解,因為我們並不是很習慣去瞭解『感受』,而是習慣掌握『事件』」,我跟父母說。
「那麼,你們試著從今天開始,在孩子描述事件時,溫和地猜測或詢問他的『感受』,像是『你感覺很快樂/生氣/難過,是嗎?』或是『遇到這件事情,你有什麼感覺呢?』然後我們過一陣子,再來討論孩子不聽話的議題。」
兩週後,我們再次相遇,我主動地詢問父母:「這陣子還有孩子不聽話的困擾嗎?」
「老師,你不提我們都忘記了!最近我們和孩子的關係變得很好,我們說的話,孩子都願意聽、也都願意做,然後也會跟我反應他的需要是什麼。」
父母相視後,問我:「難道這只是因為我們和他聊『感受』,就有這麼大的改變嗎?」
「是啊!」我回應,「因為當我們『好奇、真誠』的和孩子聊感受,我們也會打開自己的感受和內心,此時的我們才是真正『好好的聽孩子說話』,讓彼此有了心靈交流的機會,因為我們先示範了『讓孩子走入我們的內心』,也因此孩子就以『讓我們走入他的內心』做為回應。」
我補充,「在我們過往的聽、說模式,往往只聚焦在『事件』本身,雖然我們的概念是『對事不對人』,卻容易讓孩子覺得有距離感,甚至會誤解我們是在批評、指責、否定他,也就造成我們想要傳達給孩子的愛、關心、建議,在孩子聽起來全變成了攻擊。」
「唯有當我們願意讓彼此在『感受』當中交流互動,我們才能真正地傳遞出我們內心的善意,而孩子也才能夠感受到,而他們當然樂意接受啦!孩子聽到的,不只是『話』,而是真正的『愛』!」
「但因為目前社會的氛圍,很容易就讓我們又回到只看『事件』的表面,而忽略了『感受』,記得要堅持下去喔!」我和父母揮別,彼此勉勵祝福著。
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:
https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86062